导读
2015年11月13日晚间,法国巴黎遭受多次恐怖袭击,共造成逾140人死亡和200多人受伤,事件发生后IS(伊斯兰国)宣布对此次袭击负责。法国政府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同时施行禁航和宵禁等一系列措施;欧盟召开紧急会议商讨进一步应对策略以及常态性地区间反恐应急机制,随后法国宣布与俄罗斯合作加大对IS的打击力度。然而颇为吊诡的是,就在欧洲对俄态度有所转变之时,11月24日,俄罗斯一架前往叙利亚执行空袭任务的Su24战机被土耳其击落;跳伞的飞行员被叙利亚境内的土库曼旅射杀,随后一架寻找飞行员的Mi8直升机再度被击落。俄罗斯对土耳其强硬表态,一时间中东整体局势风云突变;而市场揣测地缘政治将对未来原油供应产生较大影响,油价也连续2次出现快速反弹。
中东和伊斯兰问题沿革
提及油价和恐怖主义,就无法忽略中东这个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区和“火药桶”。狭义上的中东指以伊斯兰和犹太教为主要信仰,以阿拉伯、波斯、库尔德和犹太人为主要民族的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西亚地区,主要国家有伊朗、伊拉克、沙特、以色列和土耳其等,广义的中东北非(MENA)则包含北非和阿富汗、巴基斯坦等中西亚国家。“中东”与以巴尔干半岛为主体的近东以及以东北亚为主体的远东相并列,是欧洲中心论的体现。中东是欧亚非的陆地走廊,历史上曾经的6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都以中东作为核心;在中世纪之前,中东扼守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同时又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前哨战,具有较高的地缘价值,历史上围绕中东的争夺历经千年。但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后,海权论成为国际政治的核心,中东地缘优势低位有所下降。
近代中东问题除了历史上遗留的宗教和民族问题之外,本质在于石油成为新兴能源后,大国政治过度参与其中带来的后遗症。2014年中东地区原油储量和产量分别为8100亿桶和2856万桶/天,占比分别为48和32%,是中东吸引众多大国参与其中的最根本原因。美国为平衡中东伊斯兰势力,支持犹太人复国直接引发了四次中东战争,成为目前一系列问题的本源;而英法殖民时期任意划分的国界,以及在其撤离后为平衡区域间势力而进行的政治干预,则造成了中东各国始终缺乏统一的政治诉求,除了导致区域内国家长期处于敌对状态,还成了恐怖主义的土壤。
全球原油产量分布(百万桶/天)
此外,阿拉伯社会在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民智未启”,需要统治阶层以强权方式“训政”,政治和经济背道而驰,导致阶级矛盾凸显,迎合底层民众的伊斯兰教义优势便脱颖而出;实际上不惟中东,亚太南美也面临相通的困境,无非在方式上有所差异。伊斯兰与其它宗教的最大差异在于其体系的完整和封闭性,因宗教出现较晚,已脱离古典时期进入中世纪,故更接近于法典和制度;在低发展区域能够更具有社会指导作用,使原始居民快速进入初级社会,因而伊斯兰教能够更好在偏远和边缘地区扩散,但面对现代社会就体现出明显的桎梏,难以融入现代化的框架之中。
因此,中东问题本质上是石油战略和大国政治的后遗症,而伊斯兰教则进一步加大了这种矛盾的激化。目前全球恐怖组织的根源是沙特的国教瓦哈比教义,沙特通过大量石油美元和金元外交去支持伊斯兰扩散,与恐怖组织难以撇清关系。恐怖组织以最初由沙特支持的穆兄会将瓦哈比教义的理念实践化,随后在美国支持基地和塔利班对苏联的“圣战”中逐步成熟,在伊拉克战争后短暂遭到压制;但随着阿拉伯之春和叙利亚危机,IS快速崛起,在其“建国”后恐怖组织进入了新的阶段。
巴黎暴恐袭击后的影响
应该说,IS能够快速崛起,欧洲和中东目前的乱局,与石油和能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上世纪70年代起的2次石油危机一度引发西方国家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其冲击之下,西方国家,尤其是第一大原油消费和进口国美国将能源安全列为国策,从开源、节流、丰仓三个角度实现美国的战略安全,其中包括:扩大中东军事存在以保证原油供应安全、开放天然气市场、加大可再生和非常规能源供应;禁止原油出口、提高能源效率;建立战略储备、以及国际合作组织IEA等。在随后的30多年时间内,中东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心,而天然气市场的开放和对非常规能源的支持则促使了页岩革命的爆发。
随着页岩革命的爆发,以及美国能源效率的持续提升,2014年美国原油进口比例下降至不足30%;而整体北美的能源自给率达到了95%。这使得美国有能力脱离中东,而将遏制中国作为其首要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之下,美国在2012年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并积极推进TPP协定。为避免中东在美国离开之后出现权力真空,打破美国的沙特-以色列-土耳其战略支点,美国选择了打压什叶派伊朗和叙利亚作为其脱离中东后的主要手段,一方面搅乱中东政局,另一方面不断敦促中国承担更多责任以期分散中国在亚太的精力。此外,为遏制俄罗斯的西扩和南进战略,美国也通过加大欧洲天然气供应提升其对俄罗斯谈判的筹码,在乌克兰危机中美国的推波助澜也是目前困局的主要来源。
而IS原先只是游荡于伊拉克境内的小规模恐怖组织,其初始领导人扎卡维由于上了美国通缉榜而声名鹊起;在美国一系列错误政策后,IS吸纳了前萨达姆政权的众多残余势力,美国在2013年又仓促撤离伊拉克,致使其活动空间大增。在叙利亚危机的初期,由于美国和沙特等国为快速推翻巴沙尔政权而大量不加区分对反对武装组织进行支持和资助,致使IS快速做大并转向攻击美国希望扶植的世俗反对派势力,同时打通了伊拉克西北部至叙利亚东部的走廊,大大改变了目前叙利亚和中东地缘政治形态,美国和沙特此时才意识到IS已尾大不掉,但为时已晚。
向后看,叙利亚危机短期难有缓解可能,IS也难以被快速清除。主要还是因为美俄在叙利亚问题上所持的不同态度,美国和沙特的首要诉求是清理巴沙尔政权,而这是俄罗斯和伊朗所无法接受的;土耳其则希望叙利亚长期维持动乱,尽量削弱库尔德组织的有生力量,同时可以获得更多低价原油的利益;欧洲此前态度暧昧,希望推翻巴沙尔政权和打击IS,但由于难民问题始终投鼠忌器;中国作为置身事外的大国,虽然中东乱局不利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但可以较大程度缓解亚太压力,因此并不参与其中。各方利益诉求的不同,致使叙利亚危机始终难现纾解可能。
但巴黎恐怖袭击之后,欧洲开始反思叙利亚问题中的外交策略,随后法国和德国也开始介入叙利亚并与俄罗斯展开合作,这使得叙利亚危机开始有转折的迹象。但随后土耳其却突然击落俄罗斯战机,这一疯狂行为被广泛认为是美国背后唆使,但并无明确证据,目前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土耳其此举早有预谋。但无论是埃尔多安的世纪豪赌,还是美国授意,可以预期的是,俄土不会因此发生战争;但俄罗斯会加大对叙利亚境内包括土库曼旅和所谓“人道主义救援基金会”等土耳其支持势力的打击力度,而欧洲和中国则会更倾向于支持俄罗斯而孤立土耳其,这对美国也将产生较大压力,有利于形势朝向俄罗斯、伊朗和叙利亚的方面运行。
此外,巴黎恐怖袭击会加大西方右倾势力抬头,长期来看不利于欧洲一体化和其经济复苏。但考虑到美欧外交政策的转向,会倾向于减少对什叶派国家的打压以期削弱目前的恐怖组织影响,伊朗将是最大的受益者,沙特和海湾国家会受到不利影响。土耳其的疯狂行为会为其带来极为负面的冲击,中东的势力平衡将会发生巨大转变。
短期来看,ISIS控制区原油产量不到10万桶,即便法国报复性反击亦难对供应产生太大影响,而宵禁戒严禁航则对成品油产生抑制,消费者信心受挫后亦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因而短期是利空。长期来看,欧美外交政策的转向会导致中东政局的较大转变,可能会对供应产生较大影响,即便欧洲经济复苏进程放缓,对原油也将产生向上提振。
IS控制区内油田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