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荟 ▎凯丰投资周欣晓卉的投研进阶之路:从极精微到致广大

文章来源:凯丰投资
发布时间:2020-04-27

3月22日,在扑克财经投研特训营中,凯丰投资经理周欣晓卉带来了《投研进阶之路》的专题分享。


周欣晓卉从2009年开始做PVC研究,接下来5年专注于聚烯烃研究,从2016年开始转做能化板块交易,近两年开始跨板块、跨资产、跨市场交易,到目前已有10年的从业经历。从研究员转型为交易员,周欣晓卉在投研道路上不断前进。


微信图片_20200713091258.jpg



分享实录


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分享我十年以来从研究员转型为投资经理的心得体会。我认为能摆正心态好好做研究,再走到交易不被市场淘汰的人非常少,大部分人做不好研究和交易,并不是因为起步阶段的天赋不够,而是态度决定。


如果把投资比喻成从0到10的过程,因为坚持很难,从0到1就会淘汰掉很多人。在这个混沌的过程中挫败感会非常强,但一旦坚持到突破1之后,正反馈就出现了,随后就是加速奔向10的过程。


那我们为什么要去研究?

 

不同人的诉求是不一样的,但绝对中性的研究在我们行业是不太存在的,虽然的确存在偏研究和偏策略的分工协作。

 

今天我讲的主要是如何从研究到交易,如何打通融合进阶。



01

研究的漫长与等待


首先研究员对自己的定位要很清楚。


如果你想潜心做研究,就要做好当苦行僧的准备,但只要坚持下去,过程中的收获也会是远高于大部分同龄人的。金融市场瞬息万变,人性的弱点也被放大得淋漓尽致。当我们能把一波行情想明白的时候,会发现对很多事物的理解提升了,对生活也更加淡定从容。


那如何进行商品研究呢?


商品研究要有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的认知。


很多产业的朋友说凯丰是做宏观的,其实并不全面,应该说我们兼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思维,只是不同的团队侧重不一样。对于商品研究,我们要求精耕细作。因为研究理念是“细节暗藏产业密码,研究发现价值内核”,投资理念是“极精微,致广大”,所以我们把细节研究放在首要位置,做好每个研究领域细节才可能创造出超额回报。


做产业研究的同时学习宏观并不冲突,只是时间分配上要科学,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把某个品种或板块的研究先做深。从商品交易的角度,越贴近产业的矛盾越能提供确定性交易机会。因为很多指标可以锚定和解释,不过大部分人容易被其他领域的逻辑吸引带跑。很多时候我们做套利对冲就是为了平抑掉宏观风险,去捕捉自己熟悉的品种之间的价差机会,可能盈利率不会很高,但是准确性高,长期坚持做到积小胜为大胜。


做好产业研究,定性和定量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


交易就像开车,脑子里有既定的几条路线、导航辅助,平衡表就像地图的底层数据,我们行进中会遇到不同路况、信号灯、甚至交通事故。


交易更侧重应对,研究则是把可能的陡坡、弯道、风险频发的路段标记出来。


商品研究员一定要走出去,不到第一线永远不知道核心问题是什么。不到码头不会理解装卸的难点,不到仓库不会知道堆垛方式的不同,不去工厂不清楚实际生产中原料配比和生产负荷如何调整。不理解产业链不同环节的诉求和痛点,就不可能在面对一个信息时做出合理反应,进而分析对产业链、价格的影响。


平衡表,作为商品研究的锚,有三大要素:供应、需求和库存。


同样的市场环境,不同的供应主体可能会做出不一样的决策;同样的实际需求,不同的持货意愿会带来天差地别的表观需求;同样的价格不同的价差,会引发供需两端发生变化。


我们之所以重视替代品研究,是因为价格会改变供需、供需又会改变价格;同样的库存数据、不一样的库存结构分布在不同定价权环节和主体可能会带来完全不同的价格趋势。


库存既是需求又是供应。


有很多经典行情都是来自于库存周期的波动。商品顶部经常很尖锐,其实和库存周期有很大关系。顶部往往都是发生了大量再库存后,价格下跌引发踩踏式羊群出货效应。对于商品研究,我的经验是趋势及方向看供给,弹性及节奏看需求即库存周期。


表里的供需库存隐含了什么逻辑?核心因子,比如开工率和需求增速等,是如何设定的?是否存在趋势交易机会或月间机会?我们和市场其他人的差异在哪?水平越高的研究员应该能对着平衡表讲很多故事,可以回溯很多年的行情,对这个行业有很深很广的认知。


交易要学会用两个工具同时看平衡表,并匹配策略。


用望远镜看远期平衡表,看供应和需求季节性。用显微镜调近期平衡表,分析每期库存数据的供需结果。逻辑周期越长,兑现时点漂移的可能性越大,越需要有足够的安全边际。逻辑周期越短,博弈性越强,越要求精细颗粒度和足够的驱动、纠错信号。


做好研究还需要求真务实的态度、上下求索的精神和四通八达的渠道。求真务实的态度是最难的,我们要去翻历史数据和行情复盘,对比供需背景、核心指标的异同,再找行业不同环节的人去确认,最终得出自己解读,解读后再找人交流,寻找论据论点纰漏。


那研究又如何转变为交易?


很多时候市场交易的逻辑周期是不在一个时间维度上的,有些是不同品种在接近的供需背景下交易了完全反向的预期。


我们要能区分市场预期和自己预期,分析对手盘逻辑是否站得住脚,自己的逻辑是否抓住了主要矛盾,当前显性矛盾带来的驱动是否和自己的逻辑形成冲突等等。同品种不同周期的逻辑会导致阶段性价格被扭曲,不同品种同一周期不同预期可能带来品种间价差机会。



02

在实践中学交易


研究如何转化为策略?


给出五个关键词:归因、假设、指标、信号、验证。


我们要知道市场正在发生什么,把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变量找出来,进行正确的归因。由于存在对立面,所以我们要搞清楚自己的预期和市场预期分歧在哪,一分为二地看待市场。假设必须是有相应指标的,一旦指标被触发出现信号,我们才能知道自己是对是错,进而验证逻辑。


研究和交易有何连接?


研究是基于客观世界做出判断和预期,通过量价预判商品走势,通过宏观周期决定大类资产的配置。而交易则是基于客观世界及研究给出的结论找寻投资机会、构建投资组合,在任意节点所做的“等、守、防、攻、弃 ”决策,都会影响最终的投资结果,牵制下一步行为。


最终的投资收益来自于正确概率、投入仓位与获利幅度相乘,也就要求了对的时间、对的仓位和好的市场空间。


研究员和投资经理应该是团队作战的概念,很多时候要尝试从自己的角色抽离出来看,尤其是交易员。因为交易必须要比研究更纯粹,不断地参与、盈利、亏损、止盈和止损,兼具韧性和灵活。


交易最重要的是什么?


很多人可能会说是盈利,保住本金。


我觉得不是,交易最重要是参与。交易和研究最直观的差异在于研究不用下场,而交易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完善自己的交易体系。


交易最核心的是对风险的理解、评估和应对。


仓位其实也应该算在应对里,“等、守、防、攻、弃”都代表了交易员对头寸和仓位的处理。我的心得是,先算亏损,这个头寸从基本面角度再给一定的情绪溢价可能亏损多少,自己当前的资金是否可以承受;再算盈利,一定要会算盈利,因为没有盈利就失去想象空间失去欲望。


那自己画过K线后被打脸怎么办?


我是偏中期逻辑,很多时候是要逆势参与市场,在布局或等待逻辑兑现阶段扰动会非常多,这种时候只能靠信仰,其实更科学的说法是回到前面预期差的问题,知道自己和市场在交易哪些不同的东西,自己的核心逻辑有没有被打破,如果被打破那么止损是必须果断的,这是逻辑止损。


还有一种可能,逻辑一直没有被证伪,但是资金曲线非常难看,说明大概率错了但是自己不知道,有可能是阶段性交易状态不好,也有可能持续盈利后是过于膨胀自信发现不了问题,所以做交易一定要尽可能保持客观清醒、对市场谦卑。


很多人很难做到,原因一是永远处于问消息跟随的状态,很少自主决策,愿意接受自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二是总想学习一成不变的万能公式。


但市场才是检验逻辑的唯一真理,市场是多变的,永远没有一模一样的行情,我们必须不停学习、不停进化去适应市场。对自己的策略和组合进行定义,核心是要清楚每一个策略及组合对应的主题和目的,在需要调整时知道最优处理。


行为上约束自己撰写交易计划,有风控思维;客观评估不同交易策略属性,按照评估结果合理调整头寸及配置。心理上其实是最容易出岔子的,知易行难。


好的交易员应该在规则上坚持,在期望上有弹性。而一般交易者往往是在规则上弹性十足,在期望则非常坚持。


最后是做好投研工作的必备素质: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决策、敢于担责,和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