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收集自己的研究“战绩”,他更关注如何推动相关板块在有关天气因素的议题上达成多方一致。刘传熙一点儿也没有放下自己的不安。“你最终需要用市场来考验你,来验证你的价值。”
位于深圳CBD地段的酒店会议厅里,刘传熙正在进行一场“2017至2018年南美天气与大豆产量”的路演。他语速不快,演讲时慢条斯理。在刚刚结束不久的一季度,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市场的验证。
八年前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后又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博士后的刘传熙,曾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航空航天局,现在是凯丰投资基础研究板块的首席气象研究员。与大多数进入科研领域的硕博同窗有别,如今的他已经在鲜有人涉足的气象金融交叉应用领域有所建树。
无论是Linux的shell脚本,还是Python或NCL,这些未必为多数人所知的软件,都常常出现在刘传熙的电脑屏幕上,帮助他完成各类数据的可视化与自动化处理工作。他的研究报告中也总是充斥着无数个天气图,这样的工作场景与他过去在研究所时如出一辙。如果不是三年前进入凯丰,刘传熙可能至今还活跃于气象研究的学术圈,一边在研究室埋头耕耘,一边站上讲台挥斥方遒。
凯丰对研究的重视在业内有目共睹,包括天气、航运等无直接标的、不带来直接收益的基础研究,都持续进行大力布局,这为刘传熙调整职业规划的方向提供了平台。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以为自己会在校园和研究所奉献青春热血。“但最终还是希望能通过我的工作,把天气研究推进到金融的应用层面。”
归来
作为NASA宇航局首席科学家,Gloria近30年长期致力于冬季平流层极地涡旋方面的研究,刘传熙早就视她为偶像。因Gloria对刘的研究方向十分感兴趣,便将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收至麾下。刘也就得以加盟一个光环加身、汇聚行业顶尖人才的地方——美国NASA/JPL(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先生曾参与该实验室的初创工作。
2014年,刘传熙前往新墨西哥州访问并拜访Gloria L. Manney (中)
“这么牛的实验室,这么牛的老板,能够在这儿干一两年,就觉得这个阶段的人生好像比较圆满了。”2012至2014年,刘传熙在位于洛杉矶卫星城Pasadena的实验室里度过了许多个日日夜夜。这座城市正是美剧《生活大爆炸》故事发生地的原型,各路科学狂人聚集在此的地方。
与以往研究更多停留在学术层面不同,在美期间,刘传熙开始看到天气研究服务社会经济的更多可能性。包括高盛在内的一些顶尖投资机构,通常会设有天气团队,提供专业化的基础研究。相较而言在中国,这个领域似乎尚未得到足够重视,鲜有机构会进行相关布局。
2012年,南美洲、美国发生罕见干旱,全球大豆等农产品出现大幅减产。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地作为中国主要的大豆进口国,也遭受到严重打击。一方面,中国不掌握进口农产品的定价权,另一方面,气象研究相关领域专家也较少关注东亚地区以外的基础问题。因此,中国的实体企业在抵御境外灾害、做好提前应对措施方面显得较为被动。
这一事件让刘传熙意识到基础研究不能“离地”,也成为他后来进入金融领域从事交叉研究的一个驱动力。
两年研究项目结束以后,刘传熙萌生了回国的念头。面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一个小火苗开始燃起,“自然科学的研究务必服务于社会经济,不能高高在上甚至脱离生活。当下在中国,气象研究辐射到金融领域的部分还是比较少,而这正是我感兴趣的方向。”
2012年美国大旱
回到北京,刘传熙开始寻找相关机会。直到凯丰发出了一则招聘广告:招聘一位气象研究员。同一时期发出类似招聘信息的还有中国另一间顶尖期货公司,刘传熙认为相较而言凯丰的职位描述写得更务实,“懂的人会知道,光招一个研究员是没办法做天气预报的。”
他很快就见到了这群“懂的人”。在凯丰的办公室,坐在他对面的有四位面试官,分别是董事长吴星、投资经理陈帅名、农产品板块组长杨鸿宇和研究员徐凡。 刘传熙回忆说,“面试过程很愉快,有一种志同道合的感觉。”吴星表示,凯丰的企业使命“让金融助力中国企业,圆中国金融强国梦”不是一句空话。这也与刘传熙“气象研究服务社会经济”的理念不谋而合。
更为巧合的是,发生在2012年的美国与南美洲、曾在刘传熙职业规划转变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那场大旱,同样是吴星投资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他通过做多豆粕、搭配多品类对冲,取得令市场关注的盈利,“豆粕一役一战成名”。
双方一拍即合,于是决然南下,学者刘传熙成为研究员刘传熙。
跨界
在中国,大多数金融机构会倾向于招收“复合型人才”。这种背景下,有气象学科背景的人员通常会成为农产品、能源化工等与气象因素关联度较高的行业研究员。
在影响期货市场的诸多因素里,天气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可能被预测的变量。在刘传熙看来,它的市场渗透率依然较小,天气要素跟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包括对市场的影响,其中间环节并没有被大家特别地去揭示或量化。
吴星始终坚持基础研究的必要性,凯丰并对此做出大量前瞻性布局。他对刘传熙给出清晰明确的工作方向——干天气研究的老本行,而非成为一个农产品或能化研究员,并告知他“慢慢来,不着急”。
理论上他该感到如鱼得水,现实中却如履薄冰。从学界到投资机构,刘传熙完成了职业规划中的一个重大调整。然而比起适应环境,让他深感忧虑的更有他物。
招一个气象研究员会对公司业务有显著促进吗?那时候没人能肯定,或许连刘传熙本人也心怀疑虑。天生责任感强的他显然有种紧迫感。在他看来,尽管显而易见基础研究将对联动板块的研究有助推作用,但因其不能直接创造收益,对认可度和成就感的追求让他倍感压力。
做一家“给予幸福感的企业”,这是凯丰的愿景,管理层提倡员工要劳逸结合。公司中午开放两小时午饭时间,通常员工饭后会集体午休。当整层办公楼的灯基本都关上,黑暗中刘传熙却常常依旧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天气图若有所思。吴星对研究员提出要求,每月至少三篇“细节研究”专题、一次路演,让他不得不迅速进入战斗状态。
凯丰主张把“细节研究”做到极致
刘传熙不是那种激情满怀、高谈阔论型的学者,恰恰相反,他低调谦卑,到几乎没有姿态。更多时候,他与农产品板块的研究员们相互请教。除了周度例会、月度路演以外,他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与他们交流。几个更年轻些的单身男同事晚上吃饭也喜欢叫上他,聊聊工作,也谈谈生活,信任感迅速建立起来,又投射到工作当中。
他是个典型的“学者型”研究员。学者讲究数据准确、逻辑严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强烈。离开学校和研究所以后,刘传熙依然据此为尺,约束自己的工作方法:他从不直接引用第三方数据,坚持从信息源头实现监测与追踪,用自己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这种做法可以帮助他对市场上流传的资讯验明真伪,确保他的研究结论真实准确。
“未经验证的行业资讯,在传播过程中有可能已经失真,且单纯的转发让我们毫无积累。我希望自己能从原始数据出发,有一套可控的信息采集、加工体系,并且可以对数据进行量化与验证。这么做,及时未必时刻领先市场,但至少一定不会出错。”
领先市场的情况时有发生。刘传熙建立起的一套数据追踪、加工系统,让他犹如编织起一张严密的信息网。提前于主流市场一两天捕捉到重要行情信息,让凯丰的相关团队占据先发优势。
与天气研究联动性最强的农产品板块具备极强季节性。每个季节关注的地区和天气各有不同,每个生长季又要根据农时和农作物的生命周期简单划分。在播种期,刘传熙需要关注寒潮或干旱的发生,生长期关注气温和降雨的匹配。
跟随着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经历过两个四季轮回,陪伴它们先后播种、发芽、开花、灌浆结荚直到收获,刘传熙慢慢“上了道”,与团队融合得越来越好。
在大佬站台、清晰职业目标、良好团队配合、西方成功案例的交叠作用下,刘日复一日地积累与输出,扎实下苦功,成为公司关于天气话题的首要权威信息源或者话题始发地。
坚守
2018年凯丰投资的新春盛典上,农产品团队表演歌曲《农产品组的你》(改编自《童年》)。一位研究员唱着“看棉花没去找传熙,美棉被飓风吹起”,调侃上一季度美棉受灾与涨价。嬉笑间,这位气象专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比起收集自己的研究“战绩”,他更关注如何推动相关板块在有关天气因素的议题上达成多方一致。刘传熙一点儿也没有放下自己的不安。“你最终需要用市场来考验你,来验证你的价值。”
这种不安在2018年新春后,终被打破。经过了两年的学习与磨合,农产品团队与他通力合作,迎来了高光时刻。2017年夏季至2018年春季,南美洲南部严重缺乏降雨,这导致阿根廷和乌拉圭部分地区遭遇了几十年来最严重的旱情。这场干旱直接导致了许多农作物减产,也为刘传熙的天气研究服务于金融提供了机会。
早在去年大豆播种期,市场炒作了一阵,后来的降雨又使这场炒作告一段落。凭借对原始数据的采集加工以及长期对市场的观测,刘传熙判断阿根廷出现天气异常,2018年大豆生长期出问题的概率较大。“这波行情应该还未结束。亲力亲为去做分析,我们敢于给出这个结论。”
高光到来前并非毫无征兆。
凯丰历来有举办投研报告分享会的传统,每季度举办一次。研究、量化部门每个团队精选一份内部最佳的研究报告,在公司全体人员面前分享展示。由投资总监、研究总监及全体研究员、投资经理构成专业评审,后台员工及管理层组成大众评委,按不同权重进行评分,评分结果将对竞演者的职级晋升、奖金分配产生一定影响。
加入公司两年时间内,刘传熙三次在季度投研报告分享会中夺魁。在许多同事眼中,这位气象学博士后能够把天气与灾害讲得深入浅出,让外行受益匪浅。除了农产品,能化板块也与刘传熙有着诸多合作。天气灾害等因素同时影响能源的需求与供给,由此所带动的行情变化,也是双方密切合作的方向之一。
刘传熙在季度投研交流会上进行专题汇报
三年来,不是没有人好意推荐刘传熙转型做股票、期货研究,但他希望做到“天气研究服务社会经济”的初心未改,不愿随波逐流。
他曾与吴星探讨天气研究助力实体企业发展的可能性。他们认为,大部分小型实体企业、个体户属于政府单位提供气象服务的真空地带,凯丰可以逐步将积累的经验和产品向实体企业的合作伙伴推广,服务更加基层的农户和企业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增强我国实体企业在抵御国内外自然灾害方面的应对能力。
此外,凯丰还在尝试跟相关合作方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做一些经济领域的应用,比如农作物的产量监测、工业活动的监测等等,利用这些指标辅助交易或者增强对宏观经济状况的了解,刘传熙未来会成为该项目的首要推手。
12年象牙塔沉淀并未使他囿于专业主义壁垒。从北京到洛杉矶,再南下深圳,他游走于不同的城市,横跨大气科学、农产品研究,思考东方与西方、故土与他乡。广阔的视角让他具备前瞻性与想象力,得以建构起以大气科学为基础的、更为全面的人文科学视野。
他始终保持着与市场的贴近与疏离:贴近是为了了解市场需求,疏离是为了保障自己从气象研究角度切入时的全面客观。
“未来还会更多研究天气与上市公司的关系,天气和气候还可以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消费习惯以及出行方式等。国外是有气候经济学的,中国的学术界目前认知还较为有限,未来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探索。”
数月前,有高校向他抛来橄榄枝,邀请他前往任教。他自我评价“性格还是比较适合做科研”,但是,应用领域的工作热情激发了他更多的兴趣与成就感。
“我可能并非一个典型的‘金融行业研究员’,但我会继续做下去。”傍晚六点的阳光已经不再刺眼,透过玻璃窗映射到他的右边面庞。一个多小时以后,他将会到凯丰的办公室里,赶在夜盘开市前,监测当日的天气数据并作一轮信息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