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秋天的第一个节气已至,但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立秋暑未消,尤其南方仍是夏暑正盛时。回顾这个夏天,热浪再度袭来。继2022年最强高温之后,北半球今年再次遭遇高温“烤验”。
刚刚过去的7月,地球表面平均气温上限被数次刷新,全球多地发布极端高温天气警报,亚洲、欧洲和北美洲都经历了持续高温的影响,墨西哥等极端炎热地区甚至发生超百人的高温死亡事件。中国国家气象台一天内(7月7日)发布了108个高温红色预警,各地高温情况严重。或许,我们正见证地球走向“未知领域”。
持续高温天气再现,其背后成因与去年有何异同?“超级热浪”是否会成为未来新常态?全球投资或会受到哪些潜在影响?
下文观点取自凯丰投资基础研究团队,与您分享对全球高温现象的分析与解读。
Q1:高温待机模式”再度开启,本轮热浪因何而起?
1. 时隔七年,厄尔尼诺“大烤”或再度来袭
在去年发布的《知乎者 ▎最热夏天“高烧”不退,聚焦高温背后的投资影响》一文中,我们曾与大家探讨,“拉尼娜”状态进一步增强了全球灾害性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也是导致2022年夏季北半球持续极端高温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今年的高温现象有所不同。最新的海表温度数据显示,在三重拉尼娜现象之后,厄尔尼诺或已卷土重来。7月4日,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报告正式确认,热带太平洋地区七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或将导致全球多地区出现洪涝、干旱等极端气候。
厄尔尼诺一般表现为热带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洋表面温度持续增暖的现象。该现象平均每2至7年发生一次,每次可能持续9至12个月。厄尔尼诺不仅仅是海温异常偏暖,往往还会导致全球范围内大气环流出现持续性异常,对全球天气、气候产生广泛影响,并增加全球范围内极端事件出现的概率。
出现厄尔尼诺的年份,热带中东太平洋的异常偏暖导致赤道太平洋沿岸出现西旱东涝的现象。澳大利亚与东南亚各国(如马来、印尼、泰国、菲律宾)降雨量较正常年份减少,易出现高温干旱天气;而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国家(如秘鲁、厄瓜多瓦)容易出现暴雨和洪水。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可能导致我国出现南涝北旱的气候特征,具体来看,在厄尔尼诺年份的夏季,我国华北、黄淮地区通常少雨干旱,而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出现洪涝灾害的风险较高。比如历史上1998年长江流域、东北地区发生的流域性特大暴雨洪涝,就与1997/1998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直接相关。而这些特征在厄尔尼诺次年夏季更加明显。
图1 厄尔尼诺现象示意图
图片来源:NOAA,凯丰投资
目前,虽然包括世界气象组织在内的国际权威机构均发布公告,全球气候进入厄尔尼诺状态,但厄尔尼诺本身仍处于较为早期的发展阶段,后续的发展趋势仍具有一定不确定性,需要继续跟踪和观察厄尔尼诺的发展以及相关影响。
实际上,现阶段判定厄尔尼诺事件的生成还为时尚早。
根据中国气象局制定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当海温监测关键区(尼诺3.4区)3个月滑动平均海表温度达到或超过气候平均态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如果这种状况持续5个月或更长时间,即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种种趋势表明,厄尔尼诺状态目前正处于加强阶段。依据世界气象组织(WMO)预测,2023 年7-9月间将会出现厄尔尼诺事件(El Niño event),且持续到年底的可能性为 90%,强度“至少为中等强度”。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PC)则预计本次厄尔尼诺强度将达到强事件级别。
但厄尔尼诺是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要判断厄尔尼诺事件的持续发展,需要看到热带地区大气信号(如气压、云量、风速)与海温信号发生共振。然而,目前热带地区大气信号依然偏弱,也即热带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并没有与海温偏暖达到“完全耦合“的状态。因此厄尔尼诺发展的实际时间、态势、强度仍存在未知数,需要进一步跟踪观察。
图2 厄尔尼诺仍在持续增强阶段
数据来源:NOAA,凯丰投资
2. 海冰加速消融,“地球温度调节器”失衡?
除厄尔尼诺外,海冰加速融化也是今年极端高温现象频发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今年2月21日,南极海冰面积达到有卫星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更令人担忧的是,依据普林斯顿大学、NOAA气候科学家Zachary Labe的观点,这种融化趋势将只增不减。
同样的,北冰洋的海冰情况也不容乐观。自从卫星记录系统建立以来,北极海冰每十年减少超过12%。从1979年开始,海冰面积已经减少了约54.8万平方英里,且减少的速度自2000年以来不断加快。
两极海冰是极地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要素之一。
极地海冰具有较高的反照率(即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比例较高),在地球气候系统(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极地海冰面积减少,裸露出来的海面或陆地表面就会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导致极地气温上升更快。同时,更高的气温可能进一步加速海冰的融化。
图3 海冰对在地球气候系统中扮演的重要作用
图片来源:NSIDC,凯丰投资
对于北半球来说,北极海冰融化将减小冰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让海水吸收更多热量,从而加剧北极气候变暖,削弱急流,继而导致北美、欧洲和亚洲等地区出现更多极端天气事件。有研究指出,北极冰冻圈消融时高空急流会发生变化,即西风急流减弱并北移。这种急流变化导致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夏季天气系统倾向持续不变,从而更有可能形成极端高温等天气事件。
自2007年夏季北极海冰融化增强出现以来,海冰的异常消融显著增加了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地面气温和热浪频率。
图4 北极气温和海冰面积变化(1979-2021年)
图片来源:ZACHARY LAB
从5月初以来,加拿大各地受高温影响已发生数百起火灾,而火灾又进一步产生了近6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加剧了极端性气候的趋势。位于北欧的瑞典、丹麦、挪威南部和芬兰北部也因热浪而山火频发。我国自6月以来高温天气同样发展迅猛,京津冀地区和东北部最高气温在38℃至41℃。目前来看,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气温可能会继续破极值,极端高温发生的频次将快速增加。
3. 副热带高压盘踞,热浪持续加码
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也是华北地区持续性高温的主要因素。盛夏时节,中纬度高压脊、副热带高压带所控制的区域,往往容易出现高温集中的现象。受副热带西风带中高压脊和异常下沉运动的直接影响,北方地区天气晴朗少云,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增多,地表气温随之升高。
4. 全球变暖的“多米诺效应”似乎还在继续
短期来看,北半球高温是大气环流异常以及发展中的厄尔尼诺现象的推波助澜,但实际上,当我们把时间尺度拉长,就会发现愈发频繁的异常气候现象并非孤立事件。
2023年3月20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气候变化2023》(AR6 Synthesis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23)。该报告显示,与1850—1900年相比,2011—2020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上升了1.1℃。随着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浪费、土地利用等人类活动频繁程度的增加,全球变暖已经由“可能”转变为“毋庸置疑”,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越来越危险的影响。
地表温度上升、湖泊和河流的水位下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全球变暖正在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去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Q2:假设厄尔尼诺生成,对全球投资有何潜在影响?
虽然“厄尔尼诺事件生成”直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未知数,但有不少迹象显示出了肯定答案的趋势。如果厄尔尼诺事件真的生成,将对全球投资产生哪些潜在影响?凯丰投资基础研究团队认为可以重点关注的三个方面。
1. 农产品产量
在厄尔尼诺的影响下,大平洋周边国家易出现西旱东涝的现象。南美洲太平洋大概率出现降雨增多情况,需要警惕暴雨洪涝;而东南亚或澳大利亚地区则易表现为高温少雨,可能会出现干旱情况。在这种气候变化下,农产品产品预期也会与之相应发生变动,从而影响大宗农产品价格。
图5 厄尔尼诺事件对全球气候的一般性影响
数据来源:NOAA,凯丰投资
基于历史情况,厄尔尼诺年份下,马来西亚和印尼棕榈油、印度及泰国甘蔗、澳大利亚小麦和菜籽单产可能下降。此外,厄尔尼诺还可能对印度夏季风降雨形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对于印度国内主要农作物产区的天气也需要保持关注。
国内方面,玉米种植主要分布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厄尔尼诺年份夏季,黄淮海地区容易出现高温干旱现象,而东北地区则易出现低温多雨天气,二者若持续维持,或将不利国内玉米产量。此外,北方高温天气对新疆棉花、红枣等作物亦可能造成不利影响。
同时,若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地区出现洪涝,对我国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产量的影响较大,可能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业相关的股票价格也可能出现短期机会。
2. 大宗商品物流
由于高温,大宗商品物流也将受到负面影响。数据显示,“德国商业运输大动脉”莱茵河的水位今夏再次降至极低水平,5月中旬以来,欧洲大陆持续高温少雨,导致莱茵河水位从最高3.5米持续下降,并在7月下旬逼近90厘米附近,这对德国的航运、生产经营以及产业链供应造成巨大影响。
无独有偶,巴拿马运河也因长达数月的中美洲历史性干旱而陷入低水位,自6月起多次下调吃水深度。巴拿马运河当局8月3日表示,厄尔尼诺状态可能还会使情况恶化,为适应长期干旱少水,巴拿马运河下调通行船舶数量,保持船舶低吃水深度,这些措施将持续至2024年9月底。
图6 巴拿马运河加通湖(Lake Gatun)水位变化(米)
(更新时间:2023年8月6日)
数据来源:巴拿马运河管理局,凯丰投资
随着大宗商品运输主动脉的水位下降,满载集装箱的成本将上升,或出现港口货物堆积和内陆地区供应不足的情况。
3. 能源需求
受电力紧缺影响,越南向中国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提出了恢复联网购电的需求,时隔七年重启送电工作,预计月供电量3000万千瓦时,第一阶段送电量近6800万千瓦时。
造成电力短缺的原因是仍是罕见高温。5月6日,越南中北部地区出现了44.1℃的高温,打破2019年创下的历史最高温纪录。民众用电需求猛增的同时,该国第二大电力来源的“水力发电”由于北方水电站水位过低,无法正常运行供电。在用电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地方采取了轮流停电的措施。
同时,夏季高温导致空调、冰箱等制冷家电的使用频率显著上升,电力的需求提升会进一步影响电价。据财联社报道,7月10日我国国家能源集团完成发电量40.9亿千瓦时,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国家能源集团表示,华南、华东等省区最高负荷屡创新高,部分地区电力供需形势严峻。
因此,高温天气或将对天然气、煤炭、新能源等投资板块产生持续影响。
当然,正如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在今年5月发布的一份通报里所强调的:“没有两次厄尔尼诺事件是相同的,其影响部分取决于一年中的不同时间。”
现阶段,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及强度尚存在不确定性,对投资的具体影响目前仍不明晰。但厄尔尼诺很大概率上会成为2023下半年资本市场的重要主题之一,我们需高度关注其后续的发展及传导。